如果你同樣感到BEV無法獨自扛起未來汽車的大旗,那么,你肯定聽說過FCV,也就是氫燃料電池電動車,雖然叫做燃料,但并非通過燃燒來產生動力,而是依靠一套“用氫發電”的電堆系統來提供能量,再搭配一套動力電池和驅動電機,共同構成一輛真正零排放車型。
熟悉豐田的人應該了解,Mirai就是采用這種動力方案的車型,雖然也已量產,但距離實現真正的推廣還有很長的時間。或者說,全球范圍內,關于氫燃料電池都還處于積極探索中,上汽的行動目標,顯然是為了搶占先機。
EUNIQ 7重點信息
EUNIQ 7是基于上汽大通MAXUS G20打造的一款車型,定位于中大型MPV市場。采用130kW燃料電池,可加注6.4kg氫氣,NEDC續航里程可達605km。動力電池容量為13kWh,純電續航大約30-40km。
EUNIQ 7初印象
在造型方面,EUNIQ 7沿襲了G20的設計風格,除了雙色車身比較顯眼外,夸張的中網和保險杠也是不同之處,中網面積擴大,內部橫向輻條更變換了造型,同時使用了更大面積的鍍鉻。傳統霧燈區的“擾流”設計顯得更加直接、嚴肅。
實際駕駛起來,EUNIQ 7與純電動車無異,動力平順且無延遲,低速時加速體驗比2.0T版本優秀很多,NVH表現非常出色。官方公布的0-100km/h加速時間和最高車速分別為10.9秒和160km/h,同樣十分具有BEV特色。
需要強調的是,整套系統的運行規則并非類似于汽油增程式,以動力電池為主,發動機絕大部分時間只負責給電池充電;而是燃料電池系統實時參與,充當了電力供應的主角,隨著需求功率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發電量,亦可簡單類比為汽油發動機通過調整噴油量來調節動力輸出,只不過這里變成了參與反應的氫氣數量。
所以EUNIQ 7的動力電池變成了配角,只有在急加速等功率需求較大的情況下,它才會參與進來進行助力,此外,動力電池還要承擔著動能回收、為燃料電池系統啟動時提供能量等任務。實際上,動力電池可以以很小的容量存在,在另一個版本的方案中,動力電池只有1.8kWh容量。選用大電池主要是考慮到補能靈活性等問題。
據工程師介紹,相比增程式方案,以電堆當做動力的主要來源需要更高的技術支持,也是國家比較鼓勵的燃料電池方案。毫無疑問,此舉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自己擁有更多的相關技術儲備。
加氫體驗
關于氫燃料電池的發展難點,一是電堆成本居高不下,二是加氫站的布局及安全等問題,所以上汽要解決的不只是車輛技術難關,更重要的是推動國家標準形成、構建產業生態體系,在現場技術展示中,有兩座加氫站的模型,左側為氣氫,右側為液氫,兩臺運輸車模型均是氣氫運輸方式,相比之下,左側卡車的單次運送量大大高于右側卡車。
氫氣加注口
加氫過程中的泄露檢測
而在實際體驗中,我們也簡單體驗了EUNIQ 7的加氫過程。整體用時與日常加油相似,但多了一些檢測步驟,加氫人員會用手持設備檢測車輛底盤周圍有無氣瓶、管路的泄露情況,同時,也會檢查車輛是否備案等法律信息并做相應記錄。總體上手續更加嚴謹、繁瑣,但加氫過程很簡便。
技術解析
儲氫罐
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作為采用130kW燃料電池與70Mpa儲氫系統,匹配三合一電驅橋和高倍率動力電池。在加氫方面,僅需3分鐘,即可加滿EUNIQ 7的6.4kg高壓氫瓶。其NEDC續航里程可達605km,百公里氫耗1.18kg。同時,EUNIQ 7 可實現-30℃低溫啟動,并采用電堆余熱取暖技術,在低溫氣候下幾乎沒有里程衰減。而在保養方面,官方介紹每年的基礎保養只是更換一張濾紙,價格在200元以內。
在車身布局上,EUNIQ 7的燃料電池系統位于傳統的發動機艙,三個儲氣瓶中置,后部是動力電池和輸出電機。其主要亮點在于儲氣瓶中置,結合雙回路冗余斷電斷氫設計,EUNIQ 7可滿足中國及歐盟碰撞安全防護兩大標準,碰撞實驗中氫瓶完好無損、系統無泄漏。
上汽旗下捷氫科技,已掌握從電堆核心零部件開發(雙極板、膜電極)、電堆集成、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到動力系統集成、整車集成的正向開發能力,并具備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。其推出的PROME P390燃料電池系統,功率、功率密度和低溫啟動等各項技術指標,比肩全球頂尖水平。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部件PROME M3H電堆完全實現自主設計開發,58個一級零部件全部國產化,自主化程度和國產化率均達到了100%。
總結:上汽對于氫燃料電池的產業布局遠非我們介紹的這么簡單,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也對我們的產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,提前布局氫燃料電池是一種戰略投入,這種投入在短期內可能收效甚微,但EUNIQ 7也稱得上是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了。